先给结论:因为超过90%的企业第一没必要自研CRM,第二也较难自研好CRM,明智的企业应把宝贵的资源聚焦于核心业务的发展与优化上。
那我们是凭什么给出这个结论?
理由源自对成本与效益的深刻剖析。接下来,我们将从以下四个维度,为这90%的企业详细解析这笔“成本账”。
自研CRM系统需要组建一支包括产品经理、UI/UX设计师、前后端开发人员等在内的专业团队。这些人才的招聘、培训以及日常运营成本,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1)业务部门抽调了一个人做需求管理和项目,人月成本+公司成本约为3.75万,其他部门有一些人兼职参与,包括写需求文档、配合调研、测试验收等,合计做了6个月,总计投入70万;
2)从IT部门调用了5个后端、3个前端、3个测试、2个移动端,13个人共同做了6个月,每人的人月成本+公司成本约为3万,13x6x3=288(万)。
三年相关成本共计165万,平均每年55万,其中包括服务器成本每年约5万,以及2个人维护系统的成本。
如果维持现状,后续每年至少还要投入55万;如果引入新技术、进行智能化升级,那么相当于要重走一遍上述流程,又要投入几百万。
再进一步,当下AI很火,那些企业自研的CRM,要不要加进去AI的能力呢,跟,烧钱,不跟,又掉队了,这些都是难题。
CRM系统的构建,远非表面看来的那样简单,它涵盖了客户信息管理、销售流程自动化、客户服务与支持等多个复杂模块。对于非技术驱动型企业而言,自研CRM无疑是一场挑战,尤其是在技术积累不足的情况下,极易陷入“技术深坑”。
即便企业投入大量资源,勉强开发出一套CRM系统,也往往面临功能单一、用户体验差等问题。以某高科技企业为例,他们曾尝试自研CRM系统,但在公司内部仅把其当做一个“Excel”,内部销售不怎么用,因为觉得不好用,有时就连做一个简单的数据导出,都要找前端改UI,找后端调接口,局限大,成本还高,非常耽误工作。
所以,最后绕了一大圈,还是选择了纷享销客,这一过程中的试错成本,不仅包括直接的研发投资,还包括因系统不完善导致的业务损失和客户流失,这些隐性的经营成本往往更为惊人。花了时间精力,还满足不了需求,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自研CRM系统的开发周期通常较长,从需求分析、系统设计、编码实现到测试部署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企业往往面临需求变更、技术难题等不确定因素,导致开发进度延误,甚至项目失败。
如果这时候再遇到个不懂技术、只懂重复造轮子的领导来负责开发,妄图加班画饼实现自研技术超车,那这期间的开发时间成本直接翻倍。
此外,由于自研CRM系统缺乏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,其稳定性和兼容性往往难以保证,这进一步增加了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。相比之下,成熟的CRM厂商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成功案例,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、稳定的解决方案,缩短企业从零开始研发CRM系统所需的大量时间,也避免了自主研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数据与技术难题。
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,何乐而不为?
企业自研CRM时,往往局限于自身的业务经验,对行业内其他先进企业的成功做法知之甚少。由于缺乏对外界的广泛洞察,很难将这些最佳实践融入系统,导致系统功能平庸,无法助力企业突破业务瓶颈。这也是为什么某ICT行业企业,自研了3年的CRM,在今年又走到了重新选型的十字路口。
起初小张以为投入10个人就可以了,但是事实上被卷入的人与资源都越来越多。三年来已经投入的成本,仅仅可以量化的成本就高达523万。
而且自研CRM系统往往面临着安全风险与合规挑战。由于研发团队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有限,很难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此外,自研CRM系统还需要满足各种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,如数据保护、隐私政策等。这可能导致企业在使用自研CRM系统时面临合规风险。相比之下,成熟的商用CRM系统,凭借其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支持体系,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可靠的系统保障。
如果企业有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和成本承受能力,有足够开阔的需求视野,有很强的业务梳理能力(甚至业务具有很强的独有性)、了解行业最佳实践(甚至自己就是)、能够洞察行业发展趋势,那么可以自研。关键是,超过90%的企业,都不具备这种能力。
如果企业面对复杂业务需求、行业最佳实践、未来趋势等问题无法快速且准确地作答,那么外采尤其是与SaaS企业合作无疑是事半功倍的选择。
阅读下一篇
电子书/视频干货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