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价格歧视这一行为几乎随处可见。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,企业会针对一些购买力强的客户提供更低的价格,而电影院中的儿童票和老人票也会低于其他观众的票价。尤其是在以卖主为垄断者的市场当中,则更容易见到价格歧视这一行为。本文将针对价格歧视的具体含义,为大家做一个简要概括。
价格歧视实际上又被称之为价格差别,简单来说就是将同样的商品或服务,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客户,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区别定价。之所以会出现价格歧视,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所导致,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对于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所导致。这里所指的“歧视”并非是贬义词,在经济学中属于中性词。
1、一级价格歧视。简而言之就是因人定价,这种现象一般不会出现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之中,而是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而逐渐兴起的。常见的比如各个电商平台对客户“杀熟”,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用户画像分析后,来判断出该客户的消费行为,从而匹配出利益最大的定价方案。这种价格歧视又被称之为完全价格歧视,通过这种方式,卖方可以获得客户的全部消费剩余。
2、二级价格歧视。这是一种因量定价的方案。作为卖方,首先需要去了解客户的需求曲线并且分隔成不同的阶段,再根据客户购买的数量来决定价格,这种方式可以获得一部分客户的消费剩余,也是一种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价格歧视行为。例如大家去超市购物时经常会看到某产品四元一斤十元三斤,或购买奶茶时第二杯半价的营销方式,这些都属于二级价格歧视,也被称之为数量歧视。
3、三级价格歧视。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因地定价。由于市场不同、客户不同,因此即便是同一种产品,卖方所定的价格也是不同的。在高价格的市场中,卖方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,例如供需关系紧张的市场就可以定出高价。而不同地区、不同类型的客户,在需求上也存在着迫切程度、价格敏感度的高低,而这些都可以利用三级价格歧视来解决。在如今的各大购物节中,卖方所采用的种种优惠政策,实际上就是对客户进行筛选,然后将其分类到对应的销售模型中,以便能够获取利润的最大化。
总的来说,价格歧视实际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营销策略,作为消费者,生活中绝大多数消费行为都存在着价格歧视,它并没有好与坏的分别,也与垄断的关系不大。主要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博弈,商家让消费者尽可能地支出最多的钱,吃掉他们的剩余价值,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。
版权声明:本文章文字内容来自第三方投稿,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。本网站不拥有其版权,也不承担文字内容、信息或资料带来的版权归属问题或争议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zmt@fxiaoke.com,本网站有权在核实确属侵权后,予以删除文章。
阅读下一篇